有關垃圾的香港新聞

2018/12/23   經濟日報: 工業廢物棄置量 去年增2成
垃圾收費最快於2020年底落實,在收費前本港垃圾量年年上升。 環團綠惜地球發現,本港去年工業廢物棄置量按年大幅增長20%,估計當中大量垃圾因內地「落閘」禁洋垃圾後,香港變成「廢物中轉站」,有價回收品出口內地,但殘餘大量低價廢物則「零成本」在本港堆填。環保署指,未受污染的廢塑料和金屬進口再造不受限制,數據顯示進口量略高於轉口量,本地循環再造業應有能力吸納;綠惜地球認為署方應該在條例着手把關,否則香港是被「雙重搵笨」。 按《廢物處置條例》電器等有害廢物進出口均受嚴格監管;但無害的廢紙塑料和金屬等,如進口目的是循環再造則不受限制。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朱漢強指,本港工業垃圾增20%,多出6萬多公噸,相當於3,300多個標準貨櫃或每日9個貨櫃;他引述及綜合業界消息,指這些工業垃圾,來源大多是廢舊電綫及廢農膜膠等,前者更是一個個貨櫃湧到香港。 朱漢強分析,中國過往可直接輸入低端廢品,自今年初實施洋垃圾進口禁令後,使香港角色轉變成為「垃圾貿易中轉站」,在港初步處理及提取有價值回收物料後出口內地,「但餘下殘餘低價值的垃圾,就棄置本地堆填區。」認為這20%增加的工業廢物量,很大程度是中方「落閘」後首波進港的洋垃圾。 中國收緊廢品政策後,馬、泰、台灣等亞洲地區均受到進口廢物衝擊先後收緊進口門檻,朱質疑為何環保署未有採取相應行動,指政府顯然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,認為署方應在條例着手把關。 環保署回覆指,近年工商業廢物增長,紙、塑料佔其四分之一,部分由於本港經濟活動顯著擴張,部分由於外圍市場對某回收品需求減弱,及對回收品進口管制政策更嚴格。署方指數據顯示,近年作循環再造物料主要是塑膠,進口與轉口量大致平衡,略高之數「本地循環再造業應有能力吸納」再造生產原材料。